人手一杯咖啡幾乎已經成為現代人的生活常態,有些人喝咖啡是為了提神,有些人是在喝生活品味,除了街上隨處可見的咖啡廳,超商也掀起了一波現磨咖啡的風潮,精品咖啡的誕生,是時代的趨勢,人們對於生活上的品質追求越來越高,咖啡也要喝得更健康更美味,咖啡生豆從採收、批發再到運送,接著保存烘焙,最後沖出一杯咖啡,這其中層層關卡,有著許多人的努力,最終才能成就精品咖啡。

近年來,大家越來越了解劣質的瑕疵風味是就算加糖加奶也遮掩不了的,消費者嘗試了精品咖啡之後,才了解所謂精品竟然如此美味,漸漸地不再買單未標榜精品的咖啡豆了。

究竟精品咖啡有沒有明確的定義?還是淪為行銷的用語?為什麼我們要精選高品質的咖啡豆呢?

 

精品咖啡的定義

 

「精品咖啡」一詞,是由精品咖啡教母 Erna Knutsen(娥納.努森女士)於1974年在茶與咖啡商業雜誌中首次提出的概念,她定義精品咖啡為「特殊地理條件及微氣候生產具風味獨特的咖啡豆」。

所謂「微氣候」一詞是葡萄酒界常用的詞彙,或稱地方性氣候、微氣象或局部區域氣候等。任何農產品都會受到氣候影響生長,因而培養出些微差距的成品,例如緯度高低、是否近海、近湖泊或河川、日夜溫差、降雨量及日照量等,自然環境差異所賦予咖啡的獨特風味,即是教母所指的精品咖啡。

重新定義

一直到了2009年,精品咖啡協會(SCA)才重新定義了精品咖啡,制定了較科學的客觀標準,使用固定且世界通用的評分標準,透過杯測及評鑑的方式,分數需大於80分者才能可稱為精品咖啡,達到60分但未滿80分就屬於商業咖啡。

為了達到精品咖啡的標準,首先咖啡農需慎選合適的品種,並栽植於有助於咖啡風味發展的環境,加工處理後,精心挑選出無瑕疵的生豆,經由烘豆師細心的烘焙,最終再由咖啡師精心萃取出味道豐富又美味的咖啡。簡而言之,精品咖啡即是“好生豆、好烘焙、好萃取”三位一體的高品質咖啡。

 

精品咖啡的起源

 

2000年後,咖啡從提神的功能性角色轉變為最精緻的享受,提倡用淺烘焙來凸顯產區調性,強調柔和明亮的酸甜水果韻,主張讓咖啡自己說話,以更科學的方式追尋更加細緻的味道,並且深入了解每個獨特風味的來源,注重每種咖啡豆的特性、品種、來源自在哪個產區、哪個莊園、何時採收等狀況,並建立一套品評標準,用純粹的方式呈現個別莊園的精神。

同時也對處理法、咖啡師或烘豆師的技術等一切與咖啡有關的部份吹毛求疵,就像紅酒和茶葉一樣講究原產地的風味,其一因素變動就能改變整體的味道。所謂的精品咖啡,雖說是一門非常值得深究的領域,但也不等於未受過訓練的消費者無法享受其美好,隨著莊園、咖啡師與烘豆師專業化,對於風味要求越高,也意味著越來越多專業人士把關各種細節,讓精品咖啡變成人人都可以垂涎的享受!

 

為什麼我們要選擇精品咖啡

 

精品咖啡大多都會明確標示可朔源的生產履歷,能讓我們從產地的風土條件、微氣候與莊園特性,來審視手上的這杯咖啡該呈現何種風味,例如:肯亞咖啡風味豐富,甜而不膩、酸而不澀;衣索比亞的咖啡豆有著強勁的水果風味及花香,酸度明亮,口感清香。

生產履歷越透明與完整,代表品質越有保障,也能讓烘豆師與咖啡師更加認識自己所沖煮的咖啡。大家都在想辦法打造出更好更棒的咖啡,莊園或處理場也會更加的求新求變,因而出現了各式各樣的處理法以及多元產地,消費者在這其中成為最大的獲益者。

 

結語

 

當多數人選擇了精品咖啡,對整體的咖啡行業是非常有幫助的,過去咖啡是被商人所壟斷的,商人剝削農民來賺取高額價差,而精品咖啡訂定了完整的標準之後,讓這些農民的付出得以獲得回報,進而投入更多心力在種出好咖啡上,也鼓勵到更多的人才願意投身於這個行業之中,對整個咖啡的大環境相當有助益。

精品咖啡為整體咖啡產業鏈帶來許多優點,不但改善世人對於咖啡的看法,還有效的讓消費者們更加深認識精品咖啡,此外種植咖啡的農民也因此受益。從農民到生豆商,再從烘焙師到咖啡師,最後到消費者手中,精品咖啡或許不單單只是一件食品,更像是一種精神,在整段旅程中,我們何其榮幸,能夠參與其中。